唐朝的太子位置可谓是一个充满危险的高危职业,尤其是那些一开始便被立为太子的皇子,他们的结局往往充满悲剧。轻者被废除,重者丧命。
回顾唐高祖李渊登基之初,他便将嫡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。然而,悲剧随之而来。武德九年,李世民发动了著名的“玄武门之变”,一举斩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,最终自己取代李建成成为了太子,并最终登基为帝。
李世民继位后,也并未免于这一命运的循环。他选择了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,但命运再次做了残酷的捉弄。贞观十七年,李承乾因患有足疾并且心生忌惮,谋图发动宫变,目标是铲除李世民对魏王李泰的宠爱。宫变未果后,李承乾被废除,最终死于流放。
展开剩余79%然而,李泰虽未成为太子,命运却为李治铺开了道路。李世民去世后,李治继位,并在同年立了嫡三子李治为太子。继位后的李治并没有立即立太子,而是等到永徽三年才任命庶长子李忠为太子。然而,李忠的命运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光明,反而在接下来的岁月里陷入了无尽的悲剧之中。
李忠生于贞观十七年(643年),当时李治刚刚被立为太子,迎来了这个庶长子的诞生。尽管李忠并非嫡长子,但却是李治的第一个儿子,带来了双重的喜悦。为了庆祝这一喜讯,李治特意在弘教殿举行了宴会,宴请了宫中的官员,而李世民也亲自出席。酒宴间,李世民一度激动得跳起了舞,众多宫臣也纷纷起舞,气氛愉悦,宴会直至夜幕降临才告一段落。宴后,李治及其父李世民分别赏赐了所有宾客,显然,李世民对这个庶长子格外重视。
然而,李忠的生母地位并不高,她的出身并无显赫背景。两唐书中仅提到她为“后宫刘氏”,这也暗示了她在后宫中的低微身份。即便李治日后成为了皇帝,刘氏依然未能在后宫中获得高位,甚至可能没有官职和品阶。这样一个背景让李忠的身份注定了注定不具备太高的存在感。尽管如此,李忠并没有因此陷入孤立,因为王皇后并未为李治生育嫡长子,导致王皇后的地位逐渐动摇。
王皇后是李世民为李治精心挑选的妻子,她出身于名门望族——太原王氏,正因如此,李世民对她十分宠爱。虽然如此,李治与王皇后始终保持着较为冷淡的相处关系,两人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。更为关键的是,王皇后一直未能为李治生育一个嫡长子,这使得她的地位和王家族的荣誉都面临了极大的威胁。
李治继位后,王皇后依然未能怀孕,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开始考虑以李忠为继承人,力图将李忠推举为太子。柳奭觉得王皇后未能生育嫡子,李忠虽然是庶长子,但至少能为王皇后的家族保住继承的希望。王皇后经过长时间的痛苦抉择,最终同意了柳奭的建议。随后,柳奭联合了长孙无忌、褚遂良、韩瑗、于志宁等权臣,向李治建议立李忠为太子。最终在永徽三年(652年)七月,李忠正式被立为太子。
李忠成年后,尽管被立为太子,但他的命运并未因此迎来转机。实际上,李忠在被立为太子后不久,宫中便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,那就是武则天生下了儿子李弘。这一事件让武则天的心态发生了极大的转变,也引发了宫廷中一场波澜壮阔的权力斗争。
武则天能够从感业寺进入李治的后宫,背后有着深思熟虑的算计。她与王皇后联合的策略并未持续太久,萧淑妃被打倒后,武则天开始主动争取自己的权力位置。而李治在这场激烈的后宫争斗中,最终选择了支持武则天,将她立为皇后。随着武则天的皇后之位稳固,李忠的太子之位变得岌岌可危。李忠的生母地位低微,且王皇后背后的家族已经落败,而李弘作为嫡长子,明显更具继承的优势。
在这场权力更迭中,李忠虽然心中有许多不甘,但他不得不面对现实——自己将无法继续担任太子。他主动向李治提出让出太子之位的请求。易储之事牵动朝政,李治并没有立即作出决定,武则天却显得异常急切,暗中施压。
李忠被迫主动让位的请求,并没有令事情得到缓解,反而促使了更为激烈的宫斗。最终,李治在长期的权力斗争中,为了巩固武则天的地位,正式废除了李忠的太子身份,将其封为梁王,并将他远远迁往梁州,担任都督。
然而,远离政治核心的李忠并未能因此获得安全。因为李忠曾经是太子,是李治的庶长子,而武则天始终对曾经威胁过自己地位的人心怀警惕。李忠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,经常以女装掩人耳目,试图避免被刺杀。即便如此,他依然深感不安,常常为自己的命运占卜。
李忠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。最终,李治在660年得知李忠的行为后,以其心生叛逆之心为由将李忠废为庶民,并将他软禁在黔州。这一局面持续了四年,李忠最终在664年因宫中的一场政治风波被武则天利用,指控他图谋反叛。李忠最终在黔州死于非命,年仅22岁。
李忠去世后,十年之后,李治终于答应了太子李弘的请求,允许他为李忠收葬遗骨。这一举动,显得尤为凄凉。李忠虽有曾经的辉煌,却在宫廷的权力斗争中,早早地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